慢性肾病,为什么补肾固肾方法效不好?

慢性肾病,为什么补肾固肾方法效不好?中医治肾病,四个思路掌握好,用好这些药,保管肾越来越好

对于肾病的治疗,如果梳理上至医圣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,下至近现代各医家的对肾病的病机、治则和用药规律,我们会发现用药频率最高的是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益母草这四味药,涵盖补气、健脾运脾、活血化瘀清热利尿等思路;第二组是奔着肾去的,像山茱萸、菟丝子、枸杞子等。

而从治疗肾病的用药规律上看,不外乎四个调理思路:一是健脾,二是固肾,三是活血,四是解毒。但基本治则是健脾固肾为核心,尤其是脾胃问题,更是重中之重。毕竟肾病患者,都是久病多年,脾肾亏虚气虚严重,如果不把脾胃搞好,也没有能力把中药给运化,就是方剂再好,也身体吸收运化不了,也起不到作用啊。

再者作为肾病患者,也绝不是一时半会所能治好的,肾病就算是依据补肾固肾的思路,也要通过脾胃运化才能起到效果。而且十个肾病(尤其是慢性肾病)十个虚,所以就是要补肾固肾增强体质,也要从健脾和胃调中焦入手。只要脾胃好了,后天功能恢复,吃进去的食物能消化吸收化生气血津液,再输布到脏腑四肢营卫身体得到濡养,自然会慢慢好起来。

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医治肾病,为什么总是从脾胃入手或为核心的原因所在。

而反观现在很多中医对肾病的治疗,存在的误区,一是乱补肾固肾,不估计脾胃功能不好,药物吸收运化不了;二是乱用重用清热解毒的苦寒凉药,更加损及亏虚的肾阳脾阳;三是不敢用温阳药,可是慢性肾病患者大都存在程度不一的脾阳肾阳不足;四是乱用利湿利尿药物。

按照上面的四个调理肾病思路,疾病怎么会逐渐转好了,只能是越治越差。

可是,对于慢性肾病的治疗,补肾自然是少不了的,不过精妙之处在于补肾药的选择,因为在很多人心中,包括金匮肾气丸在内,对于熟地黄的补肾效果是尤其迷信。可问题是熟地黄是一味十分滋腻的药物,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会碍脾胃运化。对于脾胃亏虚的慢性肾病患者来说,能严重影响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。有人按照《本草纲目》里的观点,会使用砂仁,可结果是砂仁一味药也制约不了熟地黄的滋腻药性。

既然是慢性肾病,治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有时还要和西药一起联合治疗。即使是急性肾病,治疗好后也要维持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,不然会引起反复发作,发作次数多了,可能会转为慢性肾病,那就更不好了。

对于慢性肾病的蛋白尿问题,从中医的角度看,无非是肾不固而已。肾气不固,作为营养物质的蛋白就会溢于脉外,所以慢性肾病的治疗补肾固然少不了,固肾也不可或缺。只要把肾气一固,蛋白尿的问题自会消失,那么山茱萸、山药、枸杞子、菟丝子之类的补肾固肾效果就要好于熟地黄,而对脾的负面影响又比熟地黄小很多,为什么不这样用呢?

再者,慢性肾病治疗,还要把坏死的组织给拍出来,还要消除炎症,清热解毒和利尿的药物还要加到方子里,尤其是肌酐高、尿素氮高的患者,更要如此。但这个方法只能是一时治标或方剂中的辅助角色,不能单独或一味的使用,像泽兰、益母草、马鞭草、大黄之类就应该用上。

最后,慢性肾病的温阳思路,能大大提高方剂效果。宛如《金匮要略》中制附子和败酱草的用药思路,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。


 亿鸽在线客服系统